查看原文
其他

惊叹!饺子、奶酪、曲奇…“千年酒席”,今晚拉开序幕→

央视财经 2022-10-09
2022年10月8日19点,央视财经频道,《中国国宝大会》第二季第二场主题特展——“滋味华夏”,隆重登场。

从国宝读懂中国,这次的“滋味华夏”,将要展示的是万年来,华夏先民如何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进食方式,从生存需求里诞生出精神需求;
中国人的厨房和餐桌经历了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文化演变,又如何在调羹弄膳之间,放入自己的情感;
在古老的中国,吃向来是头等大事,又与礼仪祭祀相关,与生活社交相关,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盛宴。
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,节目将通过“烹之起源”“琳琅美器”“中华盛宴”三个篇章,从各种古代炊具中探寻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内涵,从众多饮食器具中感受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温度。一场穿越千年、有滋有味、情趣盎然的华夏“吃货之旅”,由此拉开序幕。


烹之起源:古代厨房炊具里的生活智慧

第一篇章是“烹之起源”。进食,作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,贯穿了人类的繁衍和发展。如何获取食物、高效处理食物,这一进化过程又催生出了一件件凝结着先人智慧的古代炊具,并进一步演化成寄托着深层精神需求的礼器,由此,华夏大地上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。
你敢相信吗?三千年前的商朝,能蒸能煮,三口锅同时开工的多头灶台就已经诞生。这就是我国古代炊具中的“蒸器”顶级王者——青铜三联甗。它纹饰华丽、造型独特。当然,也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。那么,这件国宝曾经的主人会是谁呢?
蒸煮煎涮,炒炸烘烤。“中华小当家”的烹饪技艺也不是一蹴而就。最早,中国人只会蒸煮,所以就有了“甗”。至于涮,则有西汉铜分隔鼎,妥妥就是古早版的五宫格火锅。秦汉时,烧烤开始流行,于是我们见到了南越王墓随葬的烤乳猪全套装备。马王堆汉墓中则出土了大量的竹简,上面记载着牛、猪、鹿、狗、鸡都是烤肉的原料。看来,古人才是真正的无肉不烤,无烤不欢。
“胡麻饼样学京都,面脆油香新出炉”。新疆阿斯塔纳墓居然出土了一千多年前唐代的饺子和点心。据说,当时面点产业大发展,各种配套工具应有尽有。奶酪、曲奇、饺子、面饼都不在话下。
跟着这些国宝的引领,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炊具的演变和烹饪方式的改变,似乎能遥想出当年古人在厨房中烹饪的快意和满足,也感受到中国人温饱之余,敬畏天地、感恩自然的深刻情怀。

琳琅美器:

古代餐桌上精美的饮食器皿

第二篇章“琳琅美器”,则要带大家领略古人对于饮食器具的实用追求和情趣寄托。看他们是如何将实用和美学相结合并发挥到极致,又是如何在杯盘碟盏、酒韵茶香中,将“器物之美,终归于心”之意落到了实处。
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。可直到明朝,它才被叫做“筷子”。先秦时期的“梜”,汉代的“筯”,都是它的曾用名。那么,筷子又是为了什么缘由而被叫作筷子的呢?
马王堆汉墓里出土了成套的精美漆器,杯盘瓶盏,至今依然光亮如新。有趣的是,底部还写有“君幸食”“君幸酒”,意思就是“吃好喝好,用餐愉快”。这是墓主人辛追夫人用言简意赅又盛情满满的餐饮祝词在款待宾客。
鎏金青铜锺里惊现26公斤翠绿色的“西汉美酒”。但度数却不高,只有3度左右,据说当时“能饮者多至石余而不醉”。直到东汉,据说是曹操发明了“九酝酒法”,就是多次投料之法,才让酒的度数有所提高,喝起来才真的带劲。
美食与美器相彰,滋味和视觉共振。从吃得饱到吃得妙,在古人看来,生理的满足和心理的愉悦,缺一不可,因此也成就了这一件件琳琅美器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盛宴。

中华盛宴:

古代宴席、烹饪技艺的演变

最后一个篇章是“中华盛宴”。中华自古多名宴,无论是双雄争霸鸿门宴,还是三国青梅煮酒论英雄;从尊老敬老的“千叟宴”,到“流水席”,宴饮之间彰显着世事沉浮,也流露出人间真情。
比如,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就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官员设夜宴载歌行乐的生动场景。其工笔重彩的写实手法再现了诸多珍贵的细节,涵盖了饮食器皿、家具、乐舞、衣冠服饰、礼仪等方面,是极具参考价值的重要史料。宴会的五个场景被巧妙地用屏风作隔,其间主人韩熙载的表情又各不相同,耐人寻味。节目通过“对比”强调了这一细节,体现出作者用人物表情传达人物内心的突破性绘画方式。
战国六十二件套的铜餐具,数量庞大且完整成套。有趣的是,它们被大套小,小嵌大地都装在了一个罍形器中。原来,这是当时贵族出行时的餐具套装。其中有10个耳杯和10个小碟配置成对,由此推断:一来当时盛行分餐制,二来十人之宴已经流行开来,和我们现在围坐在大圆桌前聚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更让人惊叹的是,辽代张文藻墓开启时,保存状况极好。一桌盛宴依然栩栩如生,碗盘里还残留有30余颗板栗,就像刚刚结束时的样子,被誉为“千年酒席”

古今对话

博古通今,让人大开眼界的专家

这场“滋味华夏”的主题特展更是由四位重量级专家跨界组团。


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,曾是殷墟考古队队长。这次他带领我们再看妇好,述说这位传奇女子的丰功伟绩与家长里短,并解读千年前的复合炊具如何领先世界,还解开了唐朝何家村遗宝的千年谜团。

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胡朝辉,解读了载壶彩绘陶鸟的寓意:不噎之鸟背负着不噎之食,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。

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,生动解读老饕苏轼的美食地图,又一一给历史上的“面条”“包子”和“馒头”梳理了不同时期,彼此被“张冠李戴”的尴尬;还讲述了古代狂欢节的难得,因为只有皇帝赐酺,臣民才被特许聚会欢饮。

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,给观众梳理了“古人烧烤进化史”,从各式烤肉器具,到记载烧烤食材的竹简,再到烧烤的具体方法,从古人的烧烤技艺来窥见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。
从历史脉络,到渊源探究,从美学品评,到文化融合,四位文博大家为观众逐一破解了国宝文物中潜藏的文化密码。

灼灼其华:

厚积薄发、赤诚热情的选手

经过第一期的厮杀,2位选手被淘汰,余下的22位选手再战国宝大会之“滋味华夏”。主题的转变,再次挑战选手们的知识储备。
记者魏嘉澍,靠着刷剧的印象,选了馄饨,成为全场唯一答对唐代面食题目的选手,一枝独秀。结果却被赵冬梅教授批评纠偏。
马天放凭着工科生的记忆诀窍,采用口诀法来辨认古文生僻字,用“有利有弊”,记住了“甑(zèng)、鬲(lì)、箅(bì)”。

12岁的金汉邈,小小年纪,底蕴深厚,敢抢敢拼。抢位赛中答对两题,率先拿到了晋级机会。
  • 在这场“滋味华夏”的中国饮食特展中,观众在“烹之起源”中,游览了古人的厨房;


  • 在“琳琅美器”中,领略了飘散其中的千年滋味;


  • 在“中华盛宴”中,一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。

从国宝读懂中国。

每周六晚7点,

央视财经频道,

《中国国宝大会》第二季,

期待您的到来。



转载请注明“央视财经”
你会关注=

最新!俄方表态:考虑展开单独调查→


泽连斯基最新表态:13亿美元拨款将到账!

超越梅西、C罗,23岁的他,登顶《福布斯》足坛球员年收入榜!年收入超…

为避免能源停供,这个国家宣布一项全国性计划→

交通运输部紧急提醒→


来源:央视财经(ID:cctvyscj)
监制:柯成韵
本文编辑:张爽
点赞!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